莱州市,昔日名为掖县,其名称源自流淌于城中的南阳河,古称掖水。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有一位名叫程皓的学者,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,拥有历史学博士学位。在忙碌的研究之余,程皓对故乡的历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,长期致力于收集和整理与故乡相关的史料文献。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,他编纂出了一部内容丰富、文字精炼、通俗易懂的作品,其风格颇有清代乾隆年间乡贤毛贽所著《识小录》的遗韵。身处异乡的程皓,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故土的深情,因此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《掖水纪闻》。
位于莱州市西北沿海的徐家村,如今属于金仓街道管辖。在民国时期,这里是第四区六湾乡的行政中心。村庄现有居民超过800户,其中以徐氏家族最为显著,他们的祖籍远在四川,自南宋淳熙七年(1180年)迁徙至此,历经八百多年的沧桑岁月,家族如同一棵参天大树,枝繁叶茂,生生不息。由于靠近海洋,村民们传统上建造了一种特殊的房屋——海带屋,这种房屋冬暖夏凉,至今仍有不少留存,走在村中,处处洋溢着古朴典雅的风情。
徐柏龄,字松山,是抗日战争时期掖北地区著名的开明士绅。他早年失去双亲,家境贫寒,曾在哈尔滨从事肉类和蔬菜的销售,后来开设了自己的店铺,生意日渐兴隆,家道也因此逐渐富裕起来。20世纪30年代,他回到家乡,购置土地,雇佣劳力耕作。面对抗战的烽火,徐柏龄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,自愿降低租金和利息,并积极参与抗日募捐活动,因此被政府任命为参议员。在灾荒之年,他慷慨解囊,救济贫困百姓,至今仍有许多人怀念他的恩德。
徐柏龄的故居,如今已成为徐家村的行政中心。原本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,包括正房、东西厢房、照壁和南屋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面向街道的南屋已被拆除,改造为村委会的办公区域。穿过后门进入庭院,一面古朴的照壁映入眼帘,其底部由白色石条垒砌,中间部分则是青砖砌成,照壁上依稀可见“特殊时期”时期绘制的毛泽东画像,以及各式各样的瓦片和精致的砖雕装饰,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。
1953年,徐柏龄逝世,葬于村西北。不幸的是,在“特殊时代”初期,他的坟墓遭到破坏,墓碑、墓志和砖石等多被摧毁或挪作他用。
故居的正房是一种以海草覆盖屋顶的房屋,共有五间,中央设有入口,两侧对称分布着四个窗户,东间和西间与门厅之间各设一小窗户,门窗上方亦各有一小窗户,这种布局是掖北地区常见的民居特色。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,对称设置,中央开门,窗户同样对称布置,均为小格木质窗棂,窗台以下的墙面用“座子石”砌成,接缝严密。在西厢房的门上,还保留着一副源自毛泽东诗词的对联:“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”,尽管字迹有些模糊,但仍能感受到“特殊”时期的浓厚历史痕迹。
在村庄中心附近,有一座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礼堂,因年代久远,外墙的石灰已经剥落,露出一些带有花纹的大理石碎片,这些碎片实际上是徐柏龄墓地的遗物。其中一块保存完好的墓志铭尤为引人注目,这是徐柏龄在抗战时期亲自撰写的,概述了他一生的艰辛经历和平生志向。墓志铭的字迹清晰可辨,经过整理和标点,内容如下:
凡事虽由天定,实则因人而成。余生也晚,遭家不造,年方四龄,先慈终堂,行年十九,先严见背,当此之时,种种困难,语言莫罄,诚恐釜甑盈尘,饔飧不给。赖蒙天假之缘,远游遐方,夙兴夜寐,专思以义为利,故寸累铢积,始有今日之景况。惟华封人有言曰:“有财而与人分之,则不忧不惧。”今值国难当头,民穷兵疲,而助饷济急虽未能如愿以偿,实不愿步其后尘。今择良辰,预筑寝室,百岁之后,愿继吾志者知吾历史,努力自爱,任何事故必能转弱为强,易危为安也。故谨志之。徐柏龄松山自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