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州名字的由来
2022/3/26 16:31:48
来源:莱州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http://www.laizhou.gov.cn/art/2018/9/28/art_23188_1951512.html
莱州历史悠久,据古遗址考证,约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,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。
唐尧、虞舜时,为莱夷地。夏朝,东夷族建过国,治所过城在今城区以北过西村东,后被夏后所灭,仍归夏朝,属青州。商朝,为莱侯国,莱都在今城区西南胶莱河附近,属营州。周春秋时,为莱子国。周灵王五年(前567),齐侯灭莱,迁莱子于,在齐国之东,始称东莱,属齐国。战国时,置夜,治所为夜邑,在今城区附近,属齐国。齐襄王五年(前279),襄王“益封安平君(田单)以夜邑万户”,境域东至黄海。秦朝,为齐郡东境。刘项相争时,为胶东郡地。西汉,高祖四年(前203),在今市境置掖、当利、阳乐、阳石、临朐、曲成6县,均隶青州东莱郡,郡治掖县城。掖县,以掖水命名,县城在今市城区。境域南起今柞村(与阳石县接界),北至今路个庄(靠临朐县),东至今驿道(邻曲成县),西临渤海,西南至今神堂(连阳乐县)。当利故城在今路旺镇侯家村,县南境达平度县灰埠一带。阳乐故城在今路旺镇杲村。阳石故城在当利故城东今夏邱堡北,县南境到大泽山,东达今郭家店。临朐故城在今大原镇朱旺村,曲成故城在今招远西曲成村,西曲成以西和西南之地均在今莱州市境。[新]王莽时,改掖为掖通,当利为东莱亭,阳乐为延乐,阳石为识命,临朐为监朐,曲成县未变,仍隶青州东莱郡。东汉,光武帝建武二年(公元26),复西汉时县名。撤销临朐、阳乐、阳石三县并入掖,撤利卢(莽改平度为利卢)并入当利,又改掖,当利为侯国,曲成未变,均隶青州东莱郡,郡治迁黄县城。
三国时,魏改侯国为县。今市境内有掖、当利、曲成3县。均隶青州东莱郡。西晋,武帝泰始元年(265),改掖、当利为侯相,曲成未变。改东莱郡为东莱国,国治迁回掖城。东晋、十六国时,晋元帝建武元年(317),晋室南迁,掖、当利二侯相和曲成县先后由后赵、前燕、前秦、后燕、南燕等国统辖。晋安帝义熙六年(410),刘裕灭南燕,复归晋朝统辖。掖、当利二侯相复改为县,曲成未变,均隶青州东莱郡。南北朝,自宋武帝永初元年(420)到明帝泰始六年(470),北魏夺取青州前,境内掖、当利、曲成3县归南朝刘宋统辖,隶青州东莱郡,郡治迁曲成县城。北魏夺得青州后,境内3县归北魏统辖。献文帝皇兴四年(470),分青州东部置光州,治所设掖城,以境内光水(今三里合子河)命名。又分曲成为东西两县。境域内为掖、当利、西曲成、东曲成4县。掖、西曲成、东曲成属东莱郡,郡治迁回掖城。当利县属长广郡,郡治胶东城(今平度城)。当利南境原平度县地划归胶东县。东魏沿之。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(556),当利、西曲成、东曲成3县并入掖县,其境域东达今招远东境,仍隶光州东莱郡。北周沿之。隋朝,境域为掖县。文帝开皇五年(585)废东莱郡,改光州为莱州,仍治掖城。炀帝大业三年(607),改莱州为东莱郡。唐朝,高祖武德四年(621),改东莱郡为莱州,州治掖城。从掖县析出当利、曲成、曲台(县城在掖城北关村北50米处)3县,亦属莱州。太宗贞观元年(627),当利、曲成、曲台3县并入掖县。玄宗天宝元年(742),改莱州为东莱郡。肃宗乾元元年(758),复为莱州。五代时,梁、唐、晋、汉、周均为掖县,隶莱州。北宋沿之。金代仍为掖县,隶莱州。金太宗天会九年(1131),划出掖县东部原东曲成县地和黄县西南部地置招远县(县城罗峰镇)。掖县东境驿道邻招远县,北至城后万家亦接招远县,西南至沙河、土山一带靠平度县,与今市域基本一致,后边界村庄虽有划进划出,但无大变更。元朝沿之。明朝仍为掖县,隶莱州府。府治掖城。清朝沿明制。
民国时期,1913年裁撤莱州府,1914年掖县属胶东道(治烟台)。1925年改属莱胶道(治胶县)。1928年废道,以县为自治单位,掖县直属山东省。1938年2月,日军侵占掖城,国民党县政府迁到消水庄村后解体。3月,中共掖县县委领导玉皇顶抗日武装起义,推翻日伪政权,建立掖县抗日民主政府。8月,以掖、黄、蓬莱三县抗日民主政权为基础,成立胶东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专署驻黄县。1939年12月,掖、黄、蓬莱三县行政联合办事处在掖县周官庄成立。
1940年11月,胶东区党委在掖县成立西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,并以掖城大十字口为界将掖县南部划出成立掖南县。掖县、掖南县,均隶西海地区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,仍为掖县、掖南县,县政府分别驻掖城和湾头村。1950年5月,改属莱阳专区。1952年掖南县政府迁沙河镇。1956年3月,掖南县全境并入掖县,恢复掖县境域。1958年11月,改属烟台专区。1983年11月,属烟台市。1988年4月,撤销掖县,建立莱州市(因古莱州府驻地得名),为山东省辖县级市,烟台市代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