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胶东半岛的烟火气中,一捧面粉经过揉捏、塑形、点染,化作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、祥瑞神兽,这便是传承千年的莱州面塑。作为山东手造的瑰宝,莱州面塑以匠心独运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,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,诉说着民间艺术的永恒魅力。
一、历史积淀:从贡品到非遗 莱州面塑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,明代初期已形成专业作坊,其精细工艺曾作为四大贡品之一进献宫廷。历经数百年传承,莱州面塑在历代艺人的探索中不断革新,从最初的祭祀用品发展为涵盖婚庆、寿诞、节庆等五大类百余品种的民俗艺术。2012年,莱州面塑获中国地理标志认证,其文化价值与技艺传承得到国家级认可。
二、匠心工艺:面团中的万象乾坤 莱州面塑以优质小麦粉为材,通过“揉、捏、切、刻”四法,赋予面团鲜活生命。作品造型夸张灵动,用色明快大胆,既有“龙凤呈祥”“二龙戏珠”的恢弘大气,亦有“年画虎头”“青蛇纳福”的童趣盎然。每一件作品都蕴含吉祥寓意:新婚用“鸳鸯饽饽”象征爱情,寿诞以“寿桃山”祈愿安康,上梁仪式则以“圣虫”寄托家宅兴旺。
三、文化传承:从家族记忆到时代新声 传统莱州人家中,面塑是代际情感传递的纽带。年节时分,全家围坐捏制面花,将团圆之喜揉进面团,以手艺延续家族记忆。如今,非遗传承人更将现代元素融入创作,如卡通形象、真人塑像,并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技艺,吸引年轻群体关注。莱州昭泰食品等企业将传统花饽饽产业化,推动面塑走进全国市场,让“老手艺”焕发“新生机”。
莱州面塑,是农耕文明的活态见证,亦是匠人精神的诗意表达。它以面团为纸、巧手作笔,绘就了一幅生生不息的民俗画卷。正如非遗传承人孟昭泰所言:“面塑是文化传承的接力棒,唯有创新,才能让传统永驻人心。”
(本文内图片转自“莱州发布”新浪微博号,如有涉及版权问题,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。) #山东手造儒风新韵#